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像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用法 主要是指汤剂的煎煮及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 (1)汤剂煎煮法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势物性能而定。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加以注明,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2)服药法 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服药方法汤剂一般宜温服。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装人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而刺激咽喉。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冲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此外,还有鼻伺给药法。
中药炮制是中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中医用药特点所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炮制也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通过整理祖国医药中有关中药炮制的文献,可以发现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3至16世纪)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7至18世纪)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公元19世纪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的炮制特点和主要文献如下。